
在環境數據采集領域,日置電機的無線設備正重新定義著測量效率與精準度的標準。
在現代工業、農業和科研領域,溫濕度監測已成為質量控制、過程優化和環境研究的關鍵環節。傳統有線數據采集系統面臨布線復雜、移動性差以及在狹窄或惡劣環境中安裝困難的挑戰。
日本日置電機(HIOKI)推出的無線溫濕度數據采集儀系列產品,通過創新性的無線技術和精密測量能力,為用戶提供了高效靈活的解決方案,正逐步改變著環境監測的方式。
日置無線溫濕度采集儀的核心優勢在于其采用了成熟的無線通信技術,實現了數據采集的自由度和靈活性。
多款設備支持Bluetooth®無線傳輸,在無障礙物情況下通訊距離可達約30米。即使存在墻壁、金屬遮擋物等障礙物時,設備仍能保持穩定連接,只是通訊距離可能相應縮短。
LR8410-30作為主機,可無線連接多個輸入單元,最多支持7個單元同時工作,總通道數最高可達105ch,實現了大規模分布式測量網絡。
對于需要更高傳輸效率的場景,LR8531單元采用了無線LAN技術(IEEE 802.11b/g/n),并配備WPA-PSK/WPA2-PSK加密功能,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穩定。
無線技術的應用使這些設備特別適合布線困難的場所,如高處、可移動設備或密閉空間,解決了傳統有線方案的實施難題。
日置無線溫濕度采集儀產品系列豐富,能夠滿足不同應用場景和預算需求的監測任務。
LR8514是一款緊湊型2通道無線溫濕度數據采集儀,體積僅為85W × 61H × 31D mm,重量約95克(不含電池)。
該型號具備雙通道溫濕度同步測量能力,可以同時記錄兩個位置的溫濕度數據,便于進行比較分析。
每個通道擁有50萬數據點的存儲容量,支持14檔可調記錄間隔(0.5秒至60分鐘),適應從短期高頻到長期監測的各種需求。
LR8410-30是一臺多功能無線數據采集主機,可連接多種無線單元。它支持最多105通道的同步采集,適用于復雜的分布式監測網絡。
該主機配備5.7英寸TFT彩色液晶顯示屏(640 × 480點),內置8MW內存,并支持實時保存至SD卡或U盤。
對于基礎應用,LR5001提供經濟實用的溫濕度記錄方案。該設備體積小巧(79W × 57H × 28Dmm),具備IP54防水防塵等級,適合在惡劣環境中使用。
每通道可存儲6萬個數據點,支持瞬態值記錄和統計值記錄兩種模式。
日置無線溫濕度采集儀在測量精度和性能方面表現出色,為各種應用場景提供可靠數據支持。
溫度測量范圍覆蓋-40℃至80℃,基本精度達±0.5℃(在10℃~60℃范圍內),分辨率可達0.1℃。
濕度測量范圍覆蓋0%RH至100%RH,基本精度為±3%RH(在20℃~30℃、20%RH~90%RH條件下),分辨率達0.1%RH。
LR8531單元還支持多種熱電偶類型(K/J/E/T/N/R/S/B/C)和熱電阻(Pt100/JPt100/Pt1000)測量,進一步擴展了應用范圍。
在采樣率方面,不同型號滿足不同需求:LR8514記錄間隔從0.5秒到60分鐘多檔可調;而LR8531單元則能實現最高10ms采樣率的快速測量。
日置無線溫濕度采集儀憑借其性能,在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工廠、配電盤和控制面板內部的環境監測中,日置設備的無線特性展現出明顯優勢。它們可以安裝在門內,關閉門后無需布線,實現安全可靠的測量。
對于農業溫室、倉庫和食品儲存設施,LR8514的雙通道比較測量功能特別適用。用戶可以同時監測室內外溫濕度差異,優化環境控制策略,保障產品質量。
在建筑能耗評估和室內環境質量監測中,日置設備的便攜性和長續航能力使其成為理想工具。技術人員可以快速部署多個監測點,無需復雜布線工作。
研究機構利用日置采集儀的高精度和多通道特性,進行各種環境實驗的數據采集。LR8410-30系統的大容量存儲和實時傳輸功能,為長期實驗提供了便利。
日置無線溫濕度采集儀的多項設計考量,為用戶帶來了顯著的使用優勢。
靈活的供電方案是日置設備的一大亮點。LR8514支持3WAY電源(AC適配器、AA堿性電池、外部電源),根據不同應用場景選擇合適的供電方式。
在電池供電模式下,LR8514的續航表現優異:記錄間隔1分鐘且藍牙關閉時,可連續使用約3.5個月。
緊湊的物理尺寸使這些設備幾乎可以安裝在任何位置。LR8514的口袋大小設計,配合可選磁力表帶,支持壁掛等多種安裝方式,極大拓展了應用可能性。
簡化的數據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Bluetooth®無線技術,測量數據可直接傳輸至平板電腦或PC。配備專用軟件,用戶可以輕松進行數據分析、圖表化和報告生成。
對于大規模測量系統,LR8410-30的模塊化設計允許用戶根據需求靈活配置系統規模,既滿足當前需求,又保留未來擴展空間。
日置無線溫濕度數據采集儀在工業4.0和物聯網時代展現出更大價值。它們不僅是測量工具,更是構成智能環境監測網絡的節點。
隨著無線技術的進一步普及,這些設備將在智慧城市、智能農業和數字化工廠等領域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幫助人類更精細地理解和優化我們所處的環境。